“民法典时代”
正式到来
2021年1月1日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在全国范围正式施行。
编纂《民法典》有何重大意义?
它的实施会对生活带来哪些影响?
一起来看看
固根本、稳预期、利长远
《民法典》十分重要,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,是一部固根本、稳预期、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,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,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、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,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、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,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都具有重大意义。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,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,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,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、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,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、财产安全、交易便利、生活幸福、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,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、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。
《民法典》亮点解读
亮点
居住权为“以房养老”扫平障碍
老年人在处理房产时,多愿意将房屋赠与子女,《民法典》实施后,赠与房屋的同时可以要求设立居住权,老年人就不用担心哪天和子女关系恶化,会出现老无所依、流离失所的情况。
此前,有机构推出“以房养老”模式,老人将房子抵押给金融机构,持续获得养老金直到去世。在实际情况中,一些机构以此为名骗取老人房产,导致老人不知不觉中房产被贱卖,最终赔了房子又失去了住所。现在,有了居住权的护航,可以保障老人的权利。
值得注意的是,《民法典》规定,设立居住权,当事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居住权合同,另外,还应到不动产登记机构办理设立登记,居住权人的利益才能最大程度受到法律保护,避免房子产权变动而造成居住权无法实现。
亮点
保护业主合法权利
小区电梯广告、外墙广告收入归谁?物权法的规定并不明确,引发了一些矛盾纠纷。《民法典》规定,建设单位、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等利用业主的共有部分产生的收入,在扣除合理成本之后,属于业主共有。这将发挥定纷止争的作用,维护业主合法权益。
另外,《民法典》还明确物业服务人不得采取停止供电、供水、供热、供燃气等方式催交物业费,规范了物业公司的催交行为。
亮点
制止“霸座”行为有法可依
乘坐高铁、飞机等交通工具时遇到“霸座者”装聋作哑,甚至撒泼打滚侵占座位,该怎么办?在《民法典》实施后,我们可以据“法”力争地向“霸座者”说“不”!
《民法典》明确规定,旅客应当按照有效客票记载的时间、班次和座位号乘坐,以往,“霸座者”虽然会遭到公众斥责,导致自己被列入黑名单等后果,但是未必彻底意识到行为的错误性。《民法典》的出台,是从立法层面明确了“霸座”行为的违法性。若行为人坚持“霸座”,情节严重,构成扰乱列车秩序时,不仅要承担民事责任,还有可能违反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。
亮点
保护个人信息
数字化时代,个人信息如何保护?
《民法典》规定,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,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,不得非法收集、使用、加工、传输他人个人信息,不得非法买卖、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。
面对人肉搜索、垃圾短信、电信诈骗等问题,《民法典》确认和保障与个人信息有关的人格权益,并规定个人信息利用的基本规则,让个人信息的使用有法可依,将有效遏制过度搜集个人信息的乱象。
亮点
禁止高利放贷
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,社会上不断出现“校园贷”“套路贷”等新型非法高利贷工具,由于防范意识不足,很多人掉入了非法高利贷的陷阱。高利贷给借款人、金融秩序、社会稳定等方面带来了严重危害。
根据《民法典》规定,禁止高利放贷,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。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,视为没有利息。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,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,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、交易习惯、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;自然人之间借款的,视为没有利息。
《民法典》禁止高利放贷,表明了国家鼓励人们投资实体经济,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,有利于解决因高利放贷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。
亮点
增加遗嘱形式和遗产管理人制度
去世后如何处理社交账号?叔叔去世后,侄子能否继承房产?《民法典》继承编中给出答案。
继承制度是关于自然人死亡后财富传承的基本制度,民法典继承编在现行继承法基础上修改完善了继承制度。主要进步例如:
·
扩大了法定继承人范围,侄子侄女外甥和外甥女可代位继承;
·
·
扩大遗产范围,包括社交账号、游戏装备等虚拟财产、网络财产;
·
·
对丧失继承权补充规定了宽宥制度,填补立法空白;
·
·
增加打印、录像等新遗嘱形式;
·
·
规定了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收归国有的具体用途;废除公证遗嘱效力优先规则;
·
·
增加规定遗产管理人制度及相关规则等等。
·
亮点
守护“头顶上的安全”
再小的物品,从高处坠落都可能成为杀人的“凶器”!巴掌大的西瓜皮从25楼飞下如击中头部可致人死亡,空易拉罐从15楼抛下可砸破头骨,鸡蛋从25楼抛下可酿成悲剧。
《民法典》明确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。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,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。拒绝高空抛物从一种倡议正式成为法律层面的一项禁止性规定。
2020年12月26日,刑法修正案(十一)通过,将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。高空抛物被写入刑法,法案规定从建筑物或其他高空抛掷物品,情节严重的,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。高空抛物可构成民事或刑事责任,甚至可能涉嫌故意伤害等罪名。
高空坠物安全风险和隐患不容忽视,需要禁止。新时代的良好市民要从自身做起,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遇见他人高空抛物的行为,应及时制止。
《民法典》为实现人民群众美好幸福生活提供了保障
《民法典》被称为"社会生活百科全书",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,大大小小的民事活动,如合同签订、公司设立、物业费缴纳、离婚,都能在其中找到依据。《民法典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、密不可分。
“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。”编纂《民法典》就是顺应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需求,形成更加完备、更加切实的民事权利体系,完善权利保护和救济规则,形成较为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,使人民群众享有更多、更直接、更实在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。
资料来源| 最高人民检察院、央视新闻、广东司法行政、南方都市报、《求是》杂志